深受客户的青睐!
全国咨询热线:18330990691

开云 开云体育APP湖北松滋市国营荆江农业机械厂军工代号949主要生产步

发布时间:2023-02-13 20:18:17 人气:

  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开云体育 kaiyun.com 官网入口开云体育 kaiyun.com 官网入口上世纪50年代砸锅卖铁举家还债,以为躲过三年饥荒就可度过难关,没想到60年代迎来老大哥的刁难,陈兵百万于北疆。东南亚半岛,法兰西抵挡不住当地土著犀利攻势而败走,开云 开云体育APP老美为填补东南亚帝国势力的空虚而进兵越南。祖国南北共有两股强大势力压迫,久经战场的无产革命先辈预感到世界大战即将到来,为保护好刚起步的工业基础和预防打持久战,决定进行一次工业大转移。

  “靠山、隐蔽、分散”是工业转移选址的硬性要求,松滋县(1996年建县级市)地处于湖北省西南部,巫山山系荆门分支余脉和武陵山系石门分支余脉在此交汇,峰峦起伏、沟壑纵横,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成为此次工业转移的主要地点。经省军区和国防办多次考察后决定在松滋县畜牧场杨家台设立代号“2358”的工程指挥部,并在刘家坪周边建立三家工厂。

  工业转移是以沿海、大城市的工厂向山区转移,一来是防止敌机轰炸,二来就是战时能够保证战略物资得到充分的满足,毕竟在14年抗日战争和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吃过物资供给跟不上的亏,不得不有所防范。此次的工业大转移的目的地都是山区,处于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大部分地区,按当时战线划分,这部分地区都在第三道防线之内,此次的工业大转移也称之为三线工程指挥部依托于白虎山下的湖北清江矿山机械厂(982),刘家坪东边山坳里的湖北荆江农机厂(949)和刘家坪西边月峰山下的江南工具厂(9669),为方便管理三家工厂还成立县级单位“长江工区”。清江矿山机械厂、荆江农机厂、江南工具厂,听起来感觉就像是生产工业机械,农业生产机械和生活用具的工厂,实则是十足的兵工厂。三线建设时期,很多向山区转移的工厂都带有军工背景,保密程度极高,名字过于亲民是出于防敌防特的需要。

  国营荆江农机厂是对外称呼,对内还有特殊的代号—949,当地人都称之为949厂。始建于上世纪的60年代中期,由国营武汉动力机械厂的部分生产线搬迁而来,技术骨干也来自国营武汉动力机械厂的职工,主要生产7.62毫米步。2358工程指挥部的国营江南工具厂是生产半自动步枪,清江矿山机械厂是生产枪械和子弹配件,刘家坪的三家兵工厂生产陆军轻武器基地,固然是一个体系。

  三线建设还分有大三线和小三线,大三线是指直属国家五机部的兵工厂,小三线是指隶属于五机部,由省国防办直管的兵工厂。2358工程指挥部的三家兵工厂由省国防办直管,所以刘家坪这三家兵工厂是小三线。为支援三线建设,住在城里的工人、学生、干部、技术员远离都市的繁华,来到偏远的山区扎根生活,为之奋斗一生,有些甚至安眠在三线建设的路上。

  1965年至1985年的20年间,珍宝岛反击战、中印边境冲突、抗法援越、抗美援越、中越边境反击战、两伊战争等国内外军事事件的影响,一线部队军品供不应求,对外援助和出口的军品也十分的紧俏,兵工厂生产一片繁忙,任务紧的时候还得加班加点。1965年至1985年的20年间是兵工厂的黄金期,生产能力的上升、工人的凝集力也达到历史的顶点。

  天南海北的工人、学生、技术员和“亦工亦农”的青年组成的三线建设大军,坚韧有力、吃苦耐劳、干劲十足,堪称是一支打不垮、冲不散的钢铁之师。“好男好马上三线”,“深挖洞、广积粮、为人民”等口号的激励下,钢铁之师不畏艰辛、洒热血,为国防建设和祖国的强大付出美好的年华和最美好的时光,也为自己的人生添上光辉一笔,为三线建设的热血青年感到由衷的敬佩。

  进入80年代后,开云 开云体育APP国际环境逐步走向缓和,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裁军,建国建设方针从军事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兵工厂的军品订单也随之下降。荆江农机厂也在80年代后进入停产的窘境,为能够生存下去而转向民用,生产铝合金产品,同时还生产钻头、喷咀、铝合金升降梯、窗帘门轨、自行车钢圈的产品,使得濒临倒闭的兵工厂又迎来青春焕发。1986年,省政府将2358指挥部的三家兵工厂交由沙市(荆门)二轻工业局管辖,为更好发展,这三家兵工厂整体搬迁至市区,刘家坪又恢复到原有的宁静。

  三线建设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一场工业大变革,也为我国之后的工业格局打下坚实的基础。城市转向山区,再从山区转向城市,不过是20多年的时间,但是再者20多年的时间,为山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也给解放初期薄弱的工业基础完好的保存下来。尽管没有发生一场大战争,但防患于未然,留有一手总是好的,民族的成熟来于自身的危机感,看看以前的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和前几年的叙利亚、现在的乌克兰就知道我们能够活在强大的祖国下有多么的幸福。战争的来去不是由我们决定,帝国亡我之心从未消停过,假若再来一场三线建设,想必参与的不再是400万的热血青年,而是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本文所写是为宣扬三线精神,更是为三线人致敬。

返回列表 推荐新闻